立责于心履于行 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0-10-20

公益现场20191.jpg

泓德基金西藏公益行现场

公益现场20192.jpg


2019年8月,泓德基金携手阳光融汇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再度深入后藏,将捐助款亲手送至日喀则市白朗县的251位贫困户手中。这是他们为该县提供的一次托底式扶贫捐助,本次捐助完成后,年内白朗县将实现全面脱贫摘帽,深度贫困人群的生活将明显改善。


  与时代同行,伴成长共进,或许是泓德基金三年来行走“爱心之路”最好的注脚。作为第一家注册在西藏的公募基金,泓德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来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在践行公益事业的历程中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西藏脱贫攻坚战。 


  消灭贫困正当时


  白朗县位于西藏南部,隶属日喀则市,距离拉萨市270公里,是通往珠峰的必经之路。截至2018年底,全县总户数7306户,总人口49497人,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为101户、251人,这部分人群正是泓德基金此行帮扶的对象。


  继前两次那曲地区比如县白嘎乡扶贫之后,泓德基金已经连续第三年踏上这条雪域高原的“爱心之路”,合计资助了61个村子、128个孩子和55位老人,资助了121户贫困家庭,为27户送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在这三年中,泓德基金不仅扎实地履行了社会责任,还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在西藏地区发起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从白朗县县长赤列朗杰手中接过捐赠锦旗的是泓德基金的代表、投研总监、事业一部负责人王克玉。在捐赠仪式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王克玉说:“泓德基金自成立之初就将服务西藏作为公司的重要使命,除了提供物质上的捐赠,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更有效地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王克玉同时表示,来到白朗县感到非常惊讶和欣喜,因为看到在县政府领导的带领下,村民们积极利用先进的种植工艺和技术,充分利用优良的日照和地质条件种植出各种瓜果蔬菜,并在产品销售上善用许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带领大多数群众走出了贫困。白朗县将大学教育作为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成立基金会为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从根本上提升百姓现有的生活水平,并切断贫困在代际间的传递。


  赤列朗杰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表示,作为粮食主产县和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白朗县近年来已经实现减贫898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19.3%下降至0.53%,顺利通过了国家第三方脱贫攻坚摘帽验收和省际脱贫成效交叉考评,年内即将实现脱贫摘帽。来自泓德基金的捐赠对改善白朗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捐赠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在随后实地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记者的体会更加直观。从医疗保障到教育助学,再到受灾安置及危房改造,一系列托底政策解决了藏民生活的实际困难。而针对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的匮乏,白朗县民政局还牵头各民营企业发起成立慈善基金会,1400多名有意愿参与的干部职工自发成为会员,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和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全方位帮扶,上述一系列措施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扶贫先扶志,扶贫需扶智。帮助群众实现自我发展、具备“造血功能”,是切断返贫的重中之重。白朗县政府牵手民营资本打造特色产业经济,为农牧民提供租用土地的收入和更多的工作机会。


  在“扶智”方面,白朗县辖区内近5万人口中已有1135名大学生,其中不少孩子还考入了国家重点大学。“对大学生的资助是慈善基金会的重头戏,因为每年的学费较高,我们对考上大学的孩子实行第一年学费全包,并承担后几年学费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安心就学。50%以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仍会选择回到当地,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白朗县民政局局长巴桑普尺表示。 


  公益与投资的交汇点


  作为泓德基金的代表,同时也是一名基金经理,王克玉有生以来第一次踏入西藏,实地感受公益活动的氛围。雪域高原稀薄的空气让他发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但一路的深入了解、调研带给他更多的思考。公益与投资之间似乎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都是发乎于心而见诸于行。作为一名专业投资人,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很多。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对所投企业有全面、完整和不失偏颇的了解,作出方向正确的投资决策。唯有如此,才能将这些努力转化为客户利益。带着这样的信仰一路前行,在本次的公益事业中,我也倾注了同样的心血和深度的思考。”王克玉告诉记者。


  顶着高反带来的种种不适,王克玉和白朗县政府的相关人员反复交流,不断走访受捐赠的农户,也前往当地果蔬基地实地了解情况。此次行程让他感受深刻:国家强调精准扶贫,首先是对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需求的精准把握;扶贫不是给钱就够了,它要有的放矢,把钱用在刀刃上。而要做到这一切,不深入贫困地区难有体会。


  另有一些收获令王克玉格外欣喜,他未曾料想白朗县政府在教育扶贫上的努力已经走得如此深远。一个地方政府动员所有党员干部加入慈善基金会,在扶贫事业上勠力同心,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决心和行动力。“白朗县的领导干部们以慈善基金会为支点,撬动了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重点资助白朗县的贫困大学生,为白朗县未来的发展多储备人才,也给现在正在就学的孩子们树立起好的榜样。”


  “在接受捐赠的农户中,我们看到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有的立志考入日喀则或拉萨的重点中学,有的希望能去内地的西藏班。他们迫切想要拓宽自己的视野,用自己日积月累的努力向这一目标靠近,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历程是我们扶贫工作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王克玉告诉记者,“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从生活到观念的改变都是天翻地覆的,我们有幸成为这一改变的见证者。”


  在西藏扶贫的三年,泓德基金员工曾亲眼目睹过太多因贫困、疾病导致的失学情形,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生活的困顿和艰难。也正因为此,总经理王德晓立志将教育扶贫作为未来公司公益事业的努力方向,但这并不容易做到。西藏地处高原,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的地理环境大多险峻、闭塞,通讯不畅,实地走访路途坎坷,后续跟踪也格外辛苦。但三年来,泓德基金每次都坚持将每一分扶贫款直接送到受捐赠对象手中,彰显了其在公益事业方面的决心与毅力。


  王克玉感叹道,不深入当地,不会知道地理环境和交通所带来的阻隔有多么艰巨。但越是这样,这些孩子们才越发努力。在他们的家中都贴满了奖状,如果不是渴望知识,在如此困顿的生活环境中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泓德基金坚持通过一次次点对点的沟通、实地走访进行捐赠,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孩子们的学业,给予长线的资助。“如果可以,我们的资助会一直伴随他们考上大学甚至走入社会,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他们背后坚实的力量,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业、有所进益。”王克玉补充道,“很高兴在扶贫的目标与行动上,我们与白朗县政府的做法和想法不谋而合。” 


  扎根雪域公益升级


  行前,泓德基金总经理王德晓和记者谈起公司公益事业的构想。他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扶贫不能停留于喊口号,一定要落到实处,切实解决有需要人群的具体困难。


  “在我的设想中,如果以村为单位,每年都帮助一个或几个村子的贫困户,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便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随着公司的快速成长,我们也希望向社会回馈更多,做得更多。”王德晓表示。


  王德晓同时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年来,泓德基金在扶贫工作中始终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支点,贫困地区的孩子是他们主要的捐赠对象。一个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教育作为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贫困地区,教育更是改变落后面貌的希望所在。


  成立于2015年的泓德基金经过四年多的成长,已经发展成为管理263.73亿元公募资金、投资管理能力得到投资者普遍认可的中型基金公司。与雪域高原结下的不解之缘既是其生长与快速发展的禀赋之一,更是其回馈社会的动力源泉。与大时代同行,既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与白朗县政府的携手合作增强了泓德基金继续藏区扶贫事业的决心。王德晓表示,由于西藏的贫困人群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普遍较低,他们的脱贫意识其实并不强,所以脱贫后返贫的现象也不算少见。从解决生活问题到改变观念,公益事业需要向纵深发展。白朗县政府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首先,他们立足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生的培养,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示范效应。从下一代着手,切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传递的根源,用教育改变观念,最后彻底脱贫,这样的扶贫机制是有希望的。”王德晓说。


  “其次,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优良的日照和降雨条件,积极发展农业。从山东引入蔬菜大棚技术,让白朗县成为西藏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这给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白朗县村民有很强的动力和意愿加入生产劳动,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王德晓表示。


  王德晓十分欣赏当地政府在脱贫与解决发展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并愿意向更多的人去传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样的努力中来。不仅限于当下的基础教育,包括未来对于在京贫困的藏族大学生,泓德基金都希望能够尽一份力。“假如知识是一对翅膀,我们希望是这对翅膀下的一缕微风,每一份努力尽管都很微小,但从未间断。”王德晓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