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硬招频出
时间:2021-12-17

10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落实实名制,规定电话卡、互联网服务真实信息登记制度;加大惩处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行为,加大惩戒力度等。

 

  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形成产业链,在上游涉及违法获取个人信息,在下游涉及违法支取资金、洗钱等。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不少,受害对象正从老年人逐渐向中青年等更多人群转移,甚至连高学历人才也难以幸免。

 

  根据湖北武汉警方今年3月份通报,武汉某高校一名博士生3月份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称该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该生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被骗10万余元。目前,警方仍在调查中。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消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体开始向低龄、低学历、低收入“三低”人群发展,诈骗手法多达6大类300多种,而且不断推陈出新

 

  去年年底,河南民权县警方打掉一个借“网络问诊”之名牟取暴利的电信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90名,涉案资金数亿元,受害者多达10万人。据了解,该团伙在网上给患者诊断开方,销售的产品多是保健品、普通食品和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赚取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年初发布的信息,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案件以年均近40%的速度攀升。在所有网络犯罪中,网络诈骗、网络赌博高位运行,成为当前主要网络犯罪。

 

伴随网络诈骗治理工作深入推进、用户防范意识有所增强,诈骗套路也不断翻新,呈现出新的特点。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模式持续升级。根据去年12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以下称《报告》)显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变的趋势。诈骗模式与引流推广方式也不断升级,诈骗过程开始呈现接触周期长、诈骗环节多、多手法叠加、跨平台实施等特点。比如,杀猪盘诈骗同时涉及婚恋交友、即时通信等多个业务平台,诈骗全程长达 13 个月。

 

  ——“随机诈骗”向“精准诈骗”转变。与广撒网、随机式诈骗方式不同,“精准诈骗”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欺骗性、迷惑性进一步增强。一些犯罪分子还从单一“对话式”诈骗向“情景剧式”诈骗转变。

 

  西安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任方认为,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精准诈骗”实施的重要推手。“犯罪分子掌握大量个人详细信息进行‘精准诈骗’,这种诈骗成本低、获利高,诈骗团伙自然会铤而走险。”

 

  今年年初,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法院审结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7名辅警非法卖给下家的车辆信息达1万余条,总计非法获利15万余元。下家又将这些信息层层倒卖,该案涉案总额达100余万元。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愈发活跃。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在我国持续高压打击和有效治理下,境内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空间明显压缩,诈骗分子进而开始“走出国门”,逐步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同时,为了躲避监管处置,一些诈骗分子大量利用境外电信网络资源实施诈骗。

 

  今年2月,宁夏银川警方通报破获一起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捣毁了一个长期盘踞在缅甸勐波县的诈骗集团,查获500余款诈骗、赌博App,抓获境外回流犯罪嫌疑人90名。去年8月,湖南警方侦破一起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38名嫌疑人,缴获126台作案电脑、263部手机,冻结涉案资金1000余万元。涉案团伙的头目及主要成员均由柬埔寨金边电信诈骗窝点回流。

 

资料来源: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1/1025/c1008-32263005.html(人民网)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1-04/11/c_1127317068.htm(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