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资本市场中以“投资成长派”自居的有很多,但真正脚踏实地去做的,且做的较为成功的却并不多。
在投资“成长”领域,泓德基金于浩成算是独具特色的一位。他坚持在自下而上选优股时,加入中观的分析,再增加一些产业的认知,最后用周期的视角去看待“成长”。
“只投两类公司,一是新兴成长、二是周期成长“。从其管理基金的实际运作情况看,也的确是做到了“知行合一”。
离不开踏实的”成长“经历
之所以有如此的独到见解,与于浩成的从业背景和经历是分不开的。
于浩成妥妥的理工男一枚,本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所学专业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的是经济学,这样复合型学历背景,无疑为他日后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业后的他,先后在Brooks automation、北方华创(原北方微电子)做了2年半导体设备工程师。现在回头看,这段实业经历为其日后对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投资研究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2012年他加入了阳光保险资管,三年后,他加盟中欧基金开启了他的公募研究生涯,研究机械、汽车、新能源等行业;2018年初他开始管理公募基金,所管理产品的主攻方向为”科技+制造“,具体涉及机械、电动车、新能源、电子等;2020年7月加盟泓德基金,现任泓德泓汇混合基金经理,目前已拥有9 年买方资管投研经验,6 年公募基金从业经验,其中担任公募基金经理3年。
“来到泓德后,我用近一年时间将视野放到一个全行业基金的管理中,并经历了一个从做加法到减法的过程。一段时间后,我想投资还是要回到自己最优势的领域,而我的优势领域就是制造业和科技。我组合管理的整体思路就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做出阿尔法,在其它领域做些配置,即使是消费、医药,我也会瞄准相对成长的方向,使整个组合呈现出较鲜明的成长风格。”于浩成进一步介绍称,我们公司总体的理念是自下而上选优秀的公司,而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个中观视角,去增加对产业的认知。比如很多产业链里按自下而上的理念,我们只会买入一家公司,但其实在一个产业里链条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当一个产业在未来两三年里都有较好表现时,若没有中观视角,可能无法跟上产业技术更新的速度和产业周期的发展。
很坚定,只投两类公司
在于浩成看来,”事物和公司发展均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有的周期波动大(制造、科技),有的周期波动小(消费、医药),有的体现景气周期,有的体现产品创新周期,但最终优秀的公司都是螺旋式的成长曲线。“
按行业或公司发展曲线,他将公司划分为四类:价值(稳定增长,类分红)、成长(快速成长)、周期成长、周期。公司分类可能是动态变化的,相互间的转变往往带来收益或是风险。
基于上述中观的产业研判,于浩成表示,在面对所有公司和个股时,只投两类公司:第一类是新兴成长,行业市场空间大,处于发展早期,不论中间经历什么波动,都会保留一些仓位。对于这类公司,择时并不那么重要,在明确市场空间与竞争格局的情况下我会选择长期持有。在行业贝塔机会没有显现时,坚持精选阿尔法;一旦等到行业贝塔到来时,拿着这样的公司就会进入一个较舒服的阶段。对于成长投资,播种阶段是一定要去经历的,不然很难完整获得产业发展的红利。
第二类是周期成长。选择周期成长中间难免会有波动,这需要研判行业的景气周期位置,在周期(β)中找成长(α )变量。对这类投资,于浩成认为,“我们需要做一些逆向,比如一些公司长期是有希望的,但现阶段有一定的估值折价,我们需依靠自己的行业景气判断经验,在行业景气度较低时去发掘较好的价格。对于周期成长的投资,我的考察维度在 2-3 年,一方面换手率要尽量低,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未来管理的规模。当然,一个行业的景气度高点和低点是最难判断的,这就体现你对这个行业研究的深度和熟悉的程度。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成长’公司是非常稀缺的,我们把这两类公司放在一起,组合的波动就不会那么大。“
投资“成长”知行合一
从结果看,于浩成在投资“成长”的道路上,的确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脚踏实地的实践着,也努力做到了“知行合一”。
公开资料显示,于浩成曾管理中欧先进制造股票基金,产品(A类)截至20200630累计收益率53.98%,超越基准51.82%,超额收益显著。2021年1月21日接手泓德泓汇混合后,在今年以来的震荡市场中始终保持着稳健的超额收益。据基金三季报显示,该基金最近6个月的净值增长率约为7.8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33%,超额收益约为8.14%。
另据海通证券基金周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7日,该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在同期灵活策略混合型基金中位列前40%分位(685/1774)。
产品定位上,其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科技互联网,同时拓展消费和医疗。他坦言,“我的基金仓位不择时,除了市场极端上涨情况下,一般不作仓位选择。”在具体操作上,于浩成表示,该基金就是运用周期成长选股框架,不局限于单一行业和风格,周期成长(科技+制造)、长期成长(医药+消费)。行业适度分散,个股适度集中。根据该基金的三季报数据显示,其前十大持仓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股票投资组合的行业分类看,制造业占65.8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占11.55%;此外,还涉及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
”未来两三年,我们的投资目标还是追求高成长性、高ROE 和适当高一些的PE。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在组合中找一些周期成长处于底部的,或是找一些别人没发现的次新股,来拉低组合的整体估值,抬高后续回报率。同时在熊市当中也会比较抗跌。在组合管理上,未来我也会在新兴成长和周期成长两类之间做适当调整。“于浩成如是说。
成长+中下游改善,可期
年底有一定扰动因素,市场风格切换非常激烈。对于后市,于浩成比较客观和冷静。他分析认为,“宁组合”、“茅指数”的分化,背后反应了流动性收缩、经济总量的阶段性压力等,实际上很多行业在消化过去2年大幅上涨的估值。经历这波消化后,市场风险在释放,有利于后续几年的市场表现。2021年行业估值(相较核心资产),既有分化也有收敛,传统大金融等估值继续降,在分化;但“中小盘+周期”估值提升(中证500、1000表现强)在收敛,总体估值不高。今年市值因子比较强,未来更多考验的是“选股”。
在其看来,目前中国仍是疫情控制最好的大国,出口仍保持较高增速,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在竞争力方面,本轮疫情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在增强,很多制造业(含科技)国内外获得了份额提升,且其中很多行业份额的提升是永久性的。通过中、微观验证,涉及设备、电子、半导体(中低端芯片)、化工、原料药等。
从投资机会看,于浩成强调,”成长“+”中下游改善“值得关注。在新兴成长值得留意四个方面:
1)新能源,其中电动车和光伏,从“0-1”进入“1-N”阶段,未来仍有10倍左右的成长空间,且国内企业在该产业具备全球领先地位。
2)智能驾驶,其中单车新增价值数万元,涉及软件、芯片、算法,目前处于0-1导入阶段。
3)半导体,在高端制造业中,目前跟美国差距最大,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在追赶阶段,部分环节出现一些有竞争力标的。
4)医疗,涉及创新药产业链、器械等。
在周期成长方面,于浩成看好三个方向:
1)中、下游制造,比如,机械、汽车、家电等2021年涨价受损,但长期看好的公司。
2)航空,行业低谷方显企业能力,优势企业份额提升。
3)消费复苏和升级,比如饮料等,本土品牌正在崛起。(全文完)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